如此动荡的环境下,且不论那些已经流离失所的年轻学子,即便是尚未受到影响的「大佬」们也是如惊弓之鸟,人人自危。谁知道哪天经费一砍,人员一撤,管你是什么佬,统统都是光杆司令。
上一篇报道中,学霸君就觉得「纳粹德国逼走科学家」的故事仿佛正在重演,有意思的是,随着这场风暴的余波渐渐蔓延,后续连锁反应也当真正朝着如此剧情发展。
根据本月中 Nature 一篇报道,随着特朗普政府逐步冻结资金和裁员,一些科研人正被迫开始计划「下一步行动」:离开美国。
作为非美国公民,这位博后最担心的便是特朗普政府或将对特定国家、职业的入境政策进行「调整」—— 这不用学霸君多解释了吧?毕竟,美国卡科研人签证也不是头一次了 ……
而据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一位研究员称,自己在美国的同事一直在联系他想谈谈找工作的事情,「这种明显的痛苦想想就令人难过。」
报道中还提到,一位著名传染病学家拥有美国和欧盟成员国的双重国籍,他已经移居美国并工作了十五年,但现在他打算立即返回欧洲。
他说,虽然欧洲的薪水通常低于美国,研究环境和资金等方面也需要妥协,「但我必须考虑对我自己、我的家人、我的实验室、我的研究和我的心理健康来说什么是最好的决定。」
报道中提到,一位名叫 Alex Kong 的青年科研人在去年在 USAID 找到了一份疟疾研究的工作。一切都在朝着正轨发展 —— 直到今年 2 月,他被通知整个项目的资金都被叫停了。
Alex 开始从早到晚投简历找工作,他最想去欧洲碰碰运气,可工作签证又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Alex 说。
别的不说,就在本月中,一名众议院共和党议员便提出一项法案,要求「禁止中国公民获得在美国学习的签证」。
这要是搁以前,学霸君只会觉得是「美国政客稳定发挥」;可眼瞅着当下的局面 …… 即便不至于当真如此逆天,但鬼知道要对中国科研人产生多少实际影响?
早在战国时期,便有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样的故事仍然颇具现实意义。
从 2 月特朗普开始颁布新政起,就有不少中国生物公司针对受到波及的美国科研人大力打出招聘广告,「欢迎全球人才来到中国深圳就职创业」。
当然,随着我国科研能力的整体上升,近些年科研人「弃美赴中」的趋势也的确较为明显,虽不至于像某些营销号鼓吹「全面超越」那么夸张,但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而求贤若渴的也并不只有我们,上月末,欧洲研究委员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主席玛丽亚 · 莱普廷(Maria Leptin)在一场会议上向这些美国「学术难民」抛出橄榄枝:「我们不想从同事的痛苦中获益,但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避风港。」
据报道,欧盟相关委员会也在考虑吸引美国研究人员的措施。负责研究和创新事务的专员叶卡捷琳娜 · 扎哈里耶娃(Ekaterina Zaharieva)表示,她正在考虑为科学创建「特殊护照」——「为了在欧洲吸引和留住人才,我们必须审视对第三国公民(指除欧盟、欧洲经济区和瑞士以外的其他国家公民)的激励措施和条件」。
「最近的全球发展是欧洲将自己定位为吸引顶尖人才和卓越研究的有吸引力的目的地的机会」,扎哈里耶娃说。
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Aix-Marseille Université)今日启动了一项「科学安全场所」计划,致力于为希望完全自由地进行研究的科学家提供一个「安全和刺激」的环境。安全这一块学霸君是相信的,但是有多刺激可以展开讲讲
无独有偶,挪威奥斯陆大学(Universitetet i Oslo)校长 Svein Stølen 教授近日也向媒体表示,「我们必须利用这个机会吸引一些顶级研究人员到挪威」。
挪威科技大学(NTNU)校长 Tor Grande 则表示,「我们可以提供一个高度信任和安全的社会,并提供将家庭生活与事业相结合的绝佳机会」。
曾先后担任奥斯陆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校长的 Ole Petter Ottersen 教授更是重量级 —— 他认为,取消欧洲以外学生的学费是吸引美国科研人才的重要方式: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的学生面临学术自由受到侵犯以及冲突、战争或政治动荡的风险,我们也迫切需要这些国家的观点。」
学霸君就是说,甭管近期能吸引来多少人,至少诚意是拉满的。这不仅对美国「学术难民」是天大的利好,对全世界的科研人来说也算得上受益者了。
那些「浪费人才」的大道理学霸君就不再赘述了,只能默默地感慨一下,倘若我国真能抓住这一时机,在「抢人大战」中拔得头筹,未来能否在科研领域干翻西方学界,还真是个未知数。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_黑料排行">从「清除跨性别术语」,到「十数万人大裁员」,再到「NIH 经费审查削减」…… 一套丝滑连招下来,学术圈遭受了前所未见的「灭顶之灾」,不仅一时间无数研究生、博士后和科研人员惨遭失业,还吓得一大批顶尖高校、机构纷纷削减招生名额甚至干脆停招。
如此动荡的环境下,且不论那些已经流离失所的年轻学子,即便是尚未受到影响的「大佬」们也是如惊弓之鸟,人人自危。谁知道哪天经费一砍,人员一撤,管你是什么佬,统统都是光杆司令。
上一篇报道中,学霸君就觉得「纳粹德国逼走科学家」的故事仿佛正在重演,有意思的是,随着这场风暴的余波渐渐蔓延,后续连锁反应也当真正朝着如此剧情发展。
根据本月中 Nature 一篇报道,随着特朗普政府逐步冻结资金和裁员,一些科研人正被迫开始计划「下一步行动」:离开美国。
作为非美国公民,这位博后最担心的便是特朗普政府或将对特定国家、职业的入境政策进行「调整」—— 这不用学霸君多解释了吧?毕竟,美国卡科研人签证也不是头一次了 ……
而据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一位研究员称,自己在美国的同事一直在联系他想谈谈找工作的事情,「这种明显的痛苦想想就令人难过。」
报道中还提到,一位著名传染病学家拥有美国和欧盟成员国的双重国籍,他已经移居美国并工作了十五年,但现在他打算立即返回欧洲。
他说,虽然欧洲的薪水通常低于美国,研究环境和资金等方面也需要妥协,「但我必须考虑对我自己、我的家人、我的实验室、我的研究和我的心理健康来说什么是最好的决定。」
报道中提到,一位名叫 Alex Kong 的青年科研人在去年在 USAID 找到了一份疟疾研究的工作。一切都在朝着正轨发展 —— 直到今年 2 月,他被通知整个项目的资金都被叫停了。
Alex 开始从早到晚投简历找工作,他最想去欧洲碰碰运气,可工作签证又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Alex 说。
别的不说,就在本月中,一名众议院共和党议员便提出一项法案,要求「禁止中国公民获得在美国学习的签证」。
这要是搁以前,学霸君只会觉得是「美国政客稳定发挥」;可眼瞅着当下的局面 …… 即便不至于当真如此逆天,但鬼知道要对中国科研人产生多少实际影响?
早在战国时期,便有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样的故事仍然颇具现实意义。
从 2 月特朗普开始颁布新政起,就有不少中国生物公司针对受到波及的美国科研人大力打出招聘广告,「欢迎全球人才来到中国深圳就职创业」。
当然,随着我国科研能力的整体上升,近些年科研人「弃美赴中」的趋势也的确较为明显,虽不至于像某些营销号鼓吹「全面超越」那么夸张,但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而求贤若渴的也并不只有我们,上月末,欧洲研究委员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主席玛丽亚 · 莱普廷(Maria Leptin)在一场会议上向这些美国「学术难民」抛出橄榄枝:「我们不想从同事的痛苦中获益,但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避风港。」
据报道,欧盟相关委员会也在考虑吸引美国研究人员的措施。负责研究和创新事务的专员叶卡捷琳娜 · 扎哈里耶娃(Ekaterina Zaharieva)表示,她正在考虑为科学创建「特殊护照」——「为了在欧洲吸引和留住人才,我们必须审视对第三国公民(指除欧盟、欧洲经济区和瑞士以外的其他国家公民)的激励措施和条件」。
「最近的全球发展是欧洲将自己定位为吸引顶尖人才和卓越研究的有吸引力的目的地的机会」,扎哈里耶娃说。
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Aix-Marseille Université)今日启动了一项「科学安全场所」计划,致力于为希望完全自由地进行研究的科学家提供一个「安全和刺激」的环境。安全这一块学霸君是相信的,但是有多刺激可以展开讲讲
无独有偶,挪威奥斯陆大学(Universitetet i Oslo)校长 Svein Stølen 教授近日也向媒体表示,「我们必须利用这个机会吸引一些顶级研究人员到挪威」。
挪威科技大学(NTNU)校长 Tor Grande 则表示,「我们可以提供一个高度信任和安全的社会,并提供将家庭生活与事业相结合的绝佳机会」。
曾先后担任奥斯陆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校长的 Ole Petter Ottersen 教授更是重量级 —— 他认为,取消欧洲以外学生的学费是吸引美国科研人才的重要方式: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的学生面临学术自由受到侵犯以及冲突、战争或政治动荡的风险,我们也迫切需要这些国家的观点。」
学霸君就是说,甭管近期能吸引来多少人,至少诚意是拉满的。这不仅对美国「学术难民」是天大的利好,对全世界的科研人来说也算得上受益者了。
那些「浪费人才」的大道理学霸君就不再赘述了,只能默默地感慨一下,倘若我国真能抓住这一时机,在「抢人大战」中拔得头筹,未来能否在科研领域干翻西方学界,还真是个未知数。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微信联系